6月11日,由我校杜官本教授、胥辉教授主持的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项目“脲醛树脂预缩液的合成与应用技术开发(201304505)”“生态脆弱区典型乔木碳库遥感监测研究(201404309)”和王邵军教授主持的948项目“蚯蚓-AM真菌生物耦合的石漠化治理技术引进(2015-4-39)”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评审验收,验收会议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创新处祝万顺主持。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脲醛树脂预缩液的合成与应用技术开发(201304505)”以高浓度甲醛和尿素为起始原料,合成了脲醛树脂预缩液(UFC)和UFC基氨基树脂胶黏剂及用此类胶黏剂制造的刨花板产品。该项目研发的脲醛树脂胶黏剂生产过程无废水和污水的产生和排放,实现了清洁生产,显著降低了能耗和生产成本。该项目研发成果对行业产生了持续的影响,在省内、省外企业得以推广使用。该项目在论文发表、发明专利授权和公海赌赌船登录网址方面成果显著,并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生态脆弱区典型乔木碳库遥感动态监测研究(201404309)”构建了单木和林分生物量转扩因子模型,实现从材积到生物量与碳储量,以及从木材生物量至其他器官生物量的转换;基于树干解析构建了单木木材生物量生长模型,并构建单木各器官生物量生长模型和林分生物量生长模型;项目构建了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遥感估测模型,并基于ARCGIS平台开发了遥感估测通用模型平台软件系统,实现了从单木、林分、区域不同尺度的森林碳储量动态监测技术体系构建,依托项目发表论文22篇,获得2017年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并取得了显著的应用效果。
948项目“蚯蚓-AM真菌生物耦合的石漠化治理技术引进(2015-4-39)”圆满完成了“AM菌根真菌的扩繁技术体系、蚯蚓-AM真菌生物耦合的建立技术、农林生物碳肥添加提升“蚯蚓-AM真菌生物耦合效应”的增益技术、调节土壤NPK配比提升“蚯蚓-AM真菌生物耦合水平”增益技术的引进任务; 发表2篇SCI论文(其中包括1区Top一篇)和3篇CSCD论文;提出了5个基于“蚯蚓-AM真菌耦合”的石漠化治理模式,建立寻甸、弥勒石漠化治理示范基地,总面积20ha以上,植被恢复率提高10-20%,潜在可辐射面积500ha以上,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验收会结束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司一级巡视员李世东作总结讲话,他表示3个项目均高标准完成考核指标,希望3个项目组在完成验收任务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总结提炼,切实促进各项成果的推广示范,把成果应用到生产实践上,发挥林业公海ghaa线路检测的作用,真正把科技创新变成生产力。(来源:科学技术处/图/文:江涛/审核:朱俊琳/初审:李颖/复审:史桓恺/终审:张武先/责任编辑:史桓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