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敌昆虫在害虫自然种群控制中起重要作用,就进化出毒液的天敌昆虫类群而言,毒液是该类天敌昆虫寄生寄主或捕食猎物的关键因子。林学院朱家颖教授课题组多年来系统围绕天敌昆虫毒液功能及作用机制开展系统研究,近期取得了新进展。
1. 黄带犀猎蝽毒液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功能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PI)是捕食性蝽毒液中普遍存在的高丰度毒液成分,但其生理功能尚待揭示。有鉴于此,从黄带犀猎蝽基因组中鉴定出35个SPI基因,在确定ScSPI5特异性在该捕食性蝽毒腺高表达的基础上,利用重组蛋白表达技术制备该毒液蛋白,系统分析其生理功能发现:(1)ScSPI5通过抑制猎物血淋巴中的酚氧化酶活性进而有效抑制猎物血淋巴黑化反应;(2)对猎物饲喂ScSPI5后,该毒液蛋白可通过抑制猎物中肠胰蛋白酶活性进而导致其幼虫和蛹的体重显著下降;(3)注射毒液ScSPI5对猎物具高效的杀虫活性。研究结果,首次揭示了捕食性毒液SPI的生理功能,有助于加深了捕食性蝽控害机制的理解。

相关研究结果以题为“A venom serpin from the assassin bug Sycanus croceovittatus exhibiting inhibitory effects on mel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insecticidal activity towards its prey”的研究论文发表在《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中科院一区TOP)。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为林学院朱家颖教授,硕士生梁文凯、李美娇、陈芬莲为并列第一作者。博士生王玉琴,王岿,吴朝妍参与了该项研究工作。该研究得到云南省农业基础研究联合专项重点项目(202101BD070001-0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360686)、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后续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技创新团队项目以及云南省林学一流学科建设经费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pestbp.2025.106322
2. 烟芽茧蜂毒液源新型杀虫多肽Vn1的发现及其作用机制
寄生蜂毒液中蕴含丰富的杀虫基因资源,为从中发掘获得新的杀虫基因用于害虫防控,从烟蚜茧蜂中鉴定出30种毒液蛋白,并发现一种新型毒液多肽Vn1在毒腺组织中具有特异性的高表达。基于此,通过化学合成获得毒液多肽Vn1,进而分析其功能发现具有杀虫活性。基于转录组学技术,分析发现注射毒液多肽Vn1后能引起黄粉虫与免疫反应、环境信息处理、代谢调控及对外界刺激响应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发生显著变化。该研究发掘获得了源自寄生蜂毒液的新型杀虫多肽,为其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关研究结果以题为“Unraveling the venom constituents of the endoparasitoid Aphidius gifuensis with an emphasis on the discovery of a novel insecticidal peptide”发表在《Pest Management Science》(中科院一区TOP)。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为林学院朱家颖教授,博士生王岿和硕士生吴国翠、马茜为并列第一作者。硕士生杨琳与博士生吴朝妍参与了该项研究工作。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660629)、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青年拔尖人才项目(2019132615)、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后续项目以及云南省林学一流学科建设经费支持。
论文连接:https://scijournal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ps.8562(来源:林学院(亚太林学院)/文/图:吴朝妍/审核:王曙光/初审:张冉/复审:冷瑾/终审:张武先, 柏顺文/责任编辑:张冉)